非遗入校传民族文脉,壮美孩童体魄与心灵——荣成“非遗”走进斥山街道中心完小 | |||||||||
|
|||||||||
双双巧手或捏或剪,栩栩如生;武术招式行云流水,招招有力;京剧唱腔婉转悠扬,韵味流畅……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荣成市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近日,荣成市文化馆携“非遗”传承人走进了斥山街道中心完小,为师生们献上了精美的文化大餐,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了非遗项目的精髓,并在感知、体验中了解荣成历史,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此次的“荣成非遗大课堂”,共由三十多位荣成非遗传承人亲自展示。不同特色的非遗项目共包括:面花、花饽饽、渔网修补、根雕、面塑、剪纸、草编、沙式武术、绳编、醉八仙拳功、渔家锣鼓、渔家小锣鼓、葫芦雕、硬面火烧、豆面灯、糖画、地瓜面条、手撕馒头、布艺、辣椒酱等应有尽有,以最生动形象的方式拉近了广大师生与“荣成非遗”的距离。 当天,荣成本地的老艺术家们还为孩子们带来了《梨花颂》《贵妃醉酒》《红灯记》《沙家浜》《西厢记》《红灯记》《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等经典选段。优美的唱腔,精彩绝伦的戏服,让孩子们意犹未尽,着实过了一把戏瘾。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前没有仔细听戏,今天近距离接触,实在是太精彩了。”“今天对戏曲文化加深了了解,以后我要多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戏曲文化。” 荣成戏剧家协会主席田丰泉老师现场教学,指导男孩子如何成为合格的“美猴王”。不过猴戏虽然好看,但学起来似乎有点难,单单是叉腰丁字步、弓腿夹腿、上身直立、搭手瞪眼这四样猴戏基本功,就难坏了这些新学生。不仅如此,在学习猴戏耍棍的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皮猴花”等猴戏招式得到了老田师好评。 虽然不到一下午的时间,但是在每个斥小学子的心里播撒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非遗文化在双手的传递中再次鲜活,再次被赋予生命力。此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大家纷纷表示,要肩负时代使命,弘扬中华自信,助力文化传承,让文明精髓再次镌刻到我们的基因,流淌进我们的血脉。(作者:孔玲)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