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幼儿园风采>>保教质量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幼儿园--保与育有效结合 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
发布日期:2021-04-28 14:26 信息来源:威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摘要:谈到“保育工作”,大多呈现出重“保”轻“育”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包办的“保”取代了幼儿自主性的“保”,忽视了幼儿自主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保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幼儿身体上的照顾和保护,缺少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打破常规以教师为主体的保育工作方式,将保育工作融入科学的情感关怀,渗透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保育工作的专业化、流程化、细致化,将有效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保育工作    幼儿健康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也说明保育工作与教育工作对于幼儿成长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谈到“保育工作”,大多呈现出重“保”轻“育”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包办的“保”取代了幼儿自主性的“保”,忽视了幼儿自主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保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幼儿身体上的照顾和保护,缺少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树立起现代的、全面的保育观,完善保和育的有效结合,将教师的保育工作内化为幼儿的健康行为,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巩固和养成已成为幼儿园深化保育工作改革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为了让保育工作在教师与幼儿间达成共识性的提高,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不正确的意识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全面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我园着手探索研究专业化、细致化的保育工作并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

一、园本培训,引领教师建立现代化的保育观。

为了规范教师的保育行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保育观,幼儿园提出了“做有智慧的情感保育”的保育工作理念,为全园教师购买了《保育员应知应会》教材,并将保育培训纳入到幼儿园三年园本培训中,专门邀请妇幼专家医生担任实践培训讲师,从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情感体验入手,通过理论培训、自主学习、实践观摩指导、考试达标、颁发达标证书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细致化的“保”,丰富教师专业化的保育知识和经验,为全面实施保育工作改革做好了专业技能准备,同时保育培训也成为我园开展教师培训以及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一大亮点。

二、规范创新,“保”中凸显专业化、流程化和细致化。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从理论学习经验的汲取到实际工作应用还存在一些创造性的差异,因此结合我园保育工作需要和幼儿健康行为发展,我们将规范创新的重点确定为建立和形成《皇冠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规范》,从教师实施幼儿园八大环节保育行为的要求落实到幼儿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以及家长配合的工作,建立了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主体的保育工作流程与规范,全面指导教师实施一致化、细致化、流程化的保育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建立和健全,这也是对《保育员应知应会》学习与实践碰撞的“结晶”。

以幼儿园晨检工作为例,幼儿园建立了以保健医与教师双向晨检流程。幼儿园为保健医配备了专业的手电筒、压舌板、消毒毛巾以及健康卡,每天早晨保健医会在幼儿园大厅为每一位入园的幼儿进行流程化晨检,包括:一指导幼儿用消毒毛巾擦手,二严格按照“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给孩子晨检。一摸有无发烧,二看精神状态面色、眼睛、咽部以及皮肤有无皮疹,腮腺有无肿大。三问饮食、睡眠、二便及有无其他不适,四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物品。三针对检查的具体情况给每位幼儿发放不同颜色的晨检卡,健康的幼儿领取绿卡,稍微不适需要老师多观察的幼儿领取黄卡,有病带药的幼儿领取红卡。当幼儿持卡进入班级后,班级晨检教师要针对晨检卡的颜色进行二次重点检查:一要做好带药记录,二对带药幼儿进行重点检查,除做好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外,应进行询问、观察体征,必要时根据情况进行听诊等其他检查。三如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幼儿进行隔离。通过每日流程化、细致化的晨检工作为幼儿在园的一日健康把好了第一道关。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园也逐步形成了《皇冠幼儿园保育工作小贴士》、《教师保育安全警示句》、《一日保育小儿歌》以及家园沟通《爱的唠叨》等与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和幼儿健康相关联的经验集,为全面落实有智慧的情感保育工作,维护幼儿健康提供了经验保证。

三、双轨并施,建立“育”的课程体系,将“保”与“育”有机结合。

保是基本,育是关键。本着对幼儿身心全面关爱与呵护的原则,我们不但对幼儿饮食、睡眠、盥洗等方面进行情感照顾,更重要的是开展健康教育课,将保育细节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科学地促进其身心发育、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围绕一日保育环节中幼儿健康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开展了《小手真干净》、《我的营养早餐》、《八点半睡觉》、《我会叠被子》、《漱口》、《午睡姿势要正确》、《不怕不怕》等课程。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前期调查表,了解幼儿目前的生活习惯;然后通过体验、故事、竞赛等方式帮助幼儿分析问题,并通过教授让幼儿在学习、巩固、体验中感受良好健康行为习惯的意义,并在生活中进行跟踪和指导注重养成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附一:小班保育健康活动:小手真干净)

“育”以健康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将“育”落实到“保”中。保育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实现保教合一。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摸索总结了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能力的好方法,如“叠被子比赛”、“穿衣比赛”“小值日生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幼儿自主健康行为和能力的提高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从实施自主健康能力向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提升,有效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和发挥幼儿的自我约束及管理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品味,总结经验与教训,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集思广益,全面探索“保”与“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音乐贯穿一日保育策略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受一日保育工作常态化的影响,单凭教师日而复始的言语引导已经不能激发幼儿参与一日保育活动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幼儿参与一日保育环节的趣味性,我们以园本音乐教研为契机,大胆尝试将音乐贯穿于一日入园、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保育工作中,并从音乐的选择、音乐指令的设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

音乐的选择:结合一日保育工作环节的特点,一方面我们主要从力度、节奏、音乐风格上选择与一日保育环节相匹配的音乐,比如在游戏环节,老师为幼儿选择的是欢快活泼、节奏又不是太快的音乐,如《娃哈哈》《粉刷匠》等,随着音乐幼儿就会高高兴兴的玩游戏,并且遵守秩序;午睡前老师选择的是安静舒缓轻柔、节奏较慢的钢琴曲或古典民乐,如《摇篮曲》《雪绒花》《虫儿飞》或古筝曲《渔舟唱晚》等音乐,幼儿听后会渐渐沉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轻松入睡。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说,幼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容易感知和记忆,因此我们也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寻找他们感兴趣的音乐,比如幼儿熟悉的动画片中的音乐、儿歌等,通过引导幼儿了解音乐的内涵,熟悉旋律、风格、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变化,让幼儿在参与中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

音乐指令的设立:适宜的音乐选好以后,如何利用音乐指令的动力定型原理,让音乐在帮助幼儿形成和建立正确的健康行为方面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呢?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来为音乐设置指令,如设计《四小天鹅》这首乐曲的音乐指令时,我们带领幼儿欣赏乐曲后,先讨论:这首乐曲适合在哪个环节使用?达成一致后,再讨论创编指令动作:听到这首乐曲适合做哪些有趣的动作?教师主要从动作的趣味性和与音乐的匹配性两方面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要让指令定型必须形成指令整体性、一贯性,作为教师要明确指令的含义以及播放的时间,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每天每一环节的音乐都要做到定时运用,不随意更换时间和音乐的播放顺序,连音乐的音量上也要争取做到每天播放的音量基本一致,以保证音乐指令的整体性、一贯性。同时,幼儿在园内的各项行为习惯,我们也尽可能地用音乐来指挥,收玩具、入厕、就座等常规,都用不同音乐节奏来指挥。这样,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替代原本紧张单一的口令信号,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萌芽时期,音乐贯穿一日保育环节的教育顺应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借助音乐因势利导,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而且还能增进幼儿爱美的情趣,使之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儿歌辅助一日保育策略

进入幼儿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总是非常的欠缺,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儿歌因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又富有游戏性深得幼儿的喜爱和模仿。幼儿期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也需求着大量丰富的语言刺激,于是在一日生活照料中,儿歌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一日保育工作规范》,我们尝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晨检歌》:手心手背伸出来,主动打开看一看,展开嘴巴看嗓子,不要忘记说声“啊”,上下嘴唇翻过来,看看有无小疱疹,小衣兜摸一摸,危险物品不要带。《盖被子》先开一扇门,慢慢轻轻进;再把小门关,快快闭上眼。《挽袖子》爬呀爬爬大山,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完小手放下来。还有《摆鞋子》《洗洗手》《穿脱裤子》等。

其实,在一日活动中,处处都有儿歌,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盥洗的正确方法;养成独立进餐的好习惯;安抚幼儿的午睡情绪,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提示幼儿注意行走的安全等,这些简易上口的儿歌最容易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具体指导、形成习惯,渗透点点滴滴的教育,将有形化无形,使表象的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省和内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养生起床操融入保育策略

每日午睡起床后,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起床速度过快,不利于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健康运动,有的幼儿却喜欢赖床,甚至起床10分钟后身体还处于朦胧状态。为了促进幼儿养成健康的习惯,逐步并全面唤醒午睡中的身体各部位,我们充分利用瑜伽和现代健康养生理念,结合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开发编排了幼儿养生起床操,起床操共分为小手拍拍、小头梳梳、眉毛捋捋、耳朵捏捏、脖子转转、肩膀抖抖、胳膊拍拍、懒腰伸伸、大腿敲敲、身体趴趴十个操节,通过每日午睡后的10分钟,由老师带领幼儿从头到脚在音乐的陪衬下活动身体各部位。儿童化的操节带动幼儿轻松自然的投入自我唤醒状态,一起随音乐活动身体,乐在其中,对幼儿养成健康的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附二:保育课题“养生起床操”操节说明)

(四)新生入园突出保育策略

每到新学期入园时,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都会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帮助幼儿消除分离焦虑一直是一线教师特别是小班教师工作的重点,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研究、实践,我们将突出新生入园期的保育工作作为研究的重点,将保育工作纳入到新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对策、加以实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培训活动突出保育。在幼儿入园前两个月,我们会进行以“家园合作,轻松入园”为题的家长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是站在全园的角度从家园合作的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师资配备、保教科研、教学特色等,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其中重点是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初期的保育工作流程和幼儿入园前应该掌握的健康行为和能力。这样做,一方面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专业化、细致化的保育工作,取得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家园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调整家庭的教养方式开展相关的入园教育活动,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新生家访突出保育。新生入园前家访主要以预约的方式进行,通过班级教师走进每位幼儿的家中与幼儿亲密接触,实地了解幼儿进餐、如厕、睡眠等生活习惯、健康能力的发展水平,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为新生入园后有针对性的实施保育工作做好准备和铺垫。

班级家长会突出保育。在新生入园前一至两周,各班级班长教师会组织班级新生家长会,以PPT的呈现方式,重点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班级教师、班级管理、保育教育教学、家园合作等工作,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各项安全、保教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以便实现家园合作共赢,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

梯度式入园突出保育。为了缓解幼儿入园期的焦虑情绪,更好地向家长展示幼儿园专业化、细致化、流程化的保育工作,我们在充分考虑幼儿情绪情感需要以及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了梯度式入园的策略,在幼儿入园的前三周采取一周家长半日陪园、二周半日独立入园、三周幼儿独立入园的方式。通过梯度式的入园策略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在不同家人陪伴下入园的情感需要,拉近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缩短了幼儿与家人分离的时间,为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能力做好了铺垫。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多途径、有重点的做好新生入园的保育工作对培养幼儿养成行为习惯和健康能力,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层次性记录辅助保育策略

小班一日生活记录: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为此我们特意设计了《一日生活记录表》,围绕幼儿一日生活做出明确标准,以此指导教师进行生活观察和记录,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满足家长了解的心理需要。该记录每天在放学前粘贴在班级门口,及时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实施后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附三:《宝宝一日生活记录表》)

中班幼儿自主健康行为记录: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健康行为和能力,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自主的自觉习惯,所以我们针对中班幼儿设计了引领幼儿进行自主健康行为习惯记录的记录表,如饮水记录表:幼儿喝水后通过添画小杯子让幼儿自行记录每天的饮水量,一通过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养成饮水习惯,二提高了记录能力。从实施效果看非常明显,孩子小便次数明显增加,影响幼儿健康的嘴唇干裂、便秘能现象明显减少。(附四:宝贝饮水记录表)

大班为他人服务健康行为墙面记录:大班幼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健康行为习惯和能力,如何将自主的健康习惯变为能加强自我管理和为他人服务的健康行为?我们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大班幼儿开展了“我是小小值日生活动”,并在教室内建立了值日生记录专属墙面,用于展示每周值日生、值日生的值日内容、表现激励方式等,值日生可以协助老师监督和管理小朋友洗手、如厕、喝水的情况,可以协助老师帮助小朋友分餐、整理碗筷,可以在每日入园时负责迎接小朋友,帮助小伙伴整理衣物,空闲时间也可以为小朋友分图书、分纸、分玩具等。

值日生墙面记录方式的呈现不仅为幼儿提供了锻炼自己和服务他人的机会,更在合作交流中促进了幼儿健康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促进了幼儿良好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几年的摸索研究,我们将研究的重点确定为打破常规以教师为主体的保育工作方式,将保育工作融入科学的情感的关怀,渗透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凸显幼儿园“保”与“育”的相互渗透、有效结合,逐步实现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专业化、流程化、细致化,从而有效维护和增进了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在实施流程化、专业化的生理保育工作时,幼儿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的需要也尤为突出,因此我园已将心理保育的研究纳入新的研究重点,努力通过专业化、多途径心理保育策略的实施全面维护幼儿健康,为幼儿在园健康快乐的成长保驾护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