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幼儿园风采>>课程建设
威海经区西苑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亲近自然 快乐童年就此起航”
发布日期:2021-04-29 15:39 信息来源:威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威海经区西苑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西毗青山、东邻大海,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依山劳作、牧海耕鱼,在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幼儿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藤蔓攀爬、瓜果飘香,自然而生的野草、野菜以及虫虫们就更不计其数了,处处散发着大自然的清新和稚拙的童趣。

一、 幼儿园特色活动构建支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为幼儿的探索、认知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幼儿园以“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为园本理念,确立了与园本理念相得益彰的园风、教风、学风,倡导“以自然育人、自然地育人、育自然之人”的教学目标。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的引领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托,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幼儿的基本经验和兴趣,开展“亲近自然”特色活动,鼓励幼儿在自然中探索、在自然中体验、在自然中发展。

二、亲近自然特色活动纪实

(一)亲近自然——跟随二十四节气的探索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一定程度上掌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我们跟随二十四节气进行自然探索,拓展幼儿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的老师首先投入到节气的探索中。自学书籍,了解节气特点;投身自然,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现场教研,挖掘可探索的资源;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传承农事、民俗……在一次次地探讨中,科学地分析教育价值,共同交流教育方法,减少了教育的盲目性与主观随意性。

立春寻芽儿、惊蛰觅虫、谷雨育苗、处暑采摘向日葵、白露采集露珠、秋分收芋头、霜降摘柿子、小雪窖储白菜、冬至冻冰花......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节气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欣喜不已。

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相同的植物在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可探索的价值。“小麦的一生”就让孩子们玩转了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孩子与家长翻土建垄,播种小麦。寒露发芽、霜降生根,用各种工具量量小麦长了多高。大雪时节,拨开白雪,观察小麦苗,研究小麦如何过冬。春分拔节,谷雨抽穗,夏至扬花,小满麦粒饱满……每一种变化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近距离观察小麦分蘖、抽穗,触摸麦芒,写意小麦的一生......

芒种时,黄澄澄的麦子丰收啦!孩子们将自己勤劳换来的小麦送到厨房,请厨房阿姨帮忙做成麦粒粥,围在一起细细品尝了起来。孩子们嚼着甜甜的麦粒,回想着刚才用各种方法收获小麦、尝试将麦粒和麦壳分开的过程,体会着收获的辛苦和喜悦,瞬间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寓意。

麦子虽然收割了,但孩子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翻翻地,看看泥土里的麦根到底长什么样子?还可以种什么?红豆?黑豆?绿豆?玉米?谁能长出来?做好标记,经常来看看。

孩子们成了这里的小主人,自豪地分享着自己种下的植物,责任感油然而生。

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脚步,孩子们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豆芽宝宝生长记、蘑菇长大了、美丽的向日葵、千姿百态的菊花、雪花的秘密、种子力量大、除草记、一片叶子、高粱熟了等20多个特色主题活动。

孩子们依时开耕,依时播种,依时除草,依时收获,深入的了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在分辨花草、分辨五谷、分辨寒暑更替中,他们也在依四时而生长。

(二)亲近自然——幼儿园里的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实现了幼儿天性的释放。孩子们在老师看似“悠闲”的观望中,学会了自己找伙伴,自己找空间,自己找创意,自己找原材料,在自然中游戏。

老师们结合观察与识别,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支持,配备了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探究工具 50类近500件。这些材料在植物园里随处可见,树枝上挂着、墙角边排着、桌子上放着、百宝箱里盛着,只要幼儿有需要,就能随手拿起,甚至在各个场地灵活流动,让幼儿的自主探究充满无限的可能。

1.捕虫队在行动

小菜园是孩子们深爱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虫虫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与虫虫的奇幻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比如这支帅气的捕虫大队,他们以大带小,精气神儿十足。捕虫网、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是他们随身携带的装备,大家同心协力,去发现未知的小世界。 瞧!有的负责捕捉地面上的,有的负责挖掘地下,还有的爬到树上寻找高处的虫子,观察蚂蚁的触角、与青蛙嬉戏、看蜗牛爬行,都是他们最爱的游戏。在与虫虫追逐与奔跑之时,孩子们学会了观察与探索,学会了分工与合作,直接认识了周围的事物,积累了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2.花的秘密

在这里,色彩不只是通过调色盘认识的,而是在这些花花草草的四季更替中认识的。

孩子们穿梭在花丛中闻花香、看蜜蜂、找果实、撒花种、育小苗、听风声……用各类感官积极探索着周围的一切。一朵朵花被采摘下来插成了好看的艺术品,一朵朵花被捣成花汁制成五颜六色的颜料;一朵花被“解剖”出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花萼......;一朵花被纵切开,露出里面的花粉管、卵和子房...... 于是,孩子们发现:花蕊并不相同,有的花没有花瓣,有的花构造不同......也许孩子们并不能用专业术语表达对花的认知,但他们用自己的探索方式感受到了花的不同,表现出对花浓厚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有一天,有个小男孩跑来告诉老师,他观察的一个黄瓜被小朋友摘去了,他很不开心,因为他想让这个小黄瓜长到老。这的确是个问题,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法,于是,“红丝线”规则产生了:系上红丝线的植物,任何人不要采摘,要耐心等待它的生长。鲜花盛开时,在花骨朵上系上一条;黄瓜生长时,在藤上系一条;除草时,在一个种植箱上绕上红丝绳。后来,孩子们会在自己喜欢的植物身上系上红绳。持续的观察有益于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水泥沙的探索

水、泥、沙是最寻常的,但也是大自然给予最美妙的东西。孩子们出动了一切工具——小桶、铲子、瓶子、管子……玩水、玩沙、玩泥巴。

水池里的孩子接水管、安水车、架水槽、引水流...... 对水的流动、水的变化、水的沉浮有了更直观的生活体验。泥巴区的孩子们不停尝试着如何将干干的泥土粘在雪白的外墙上,需要加水还是沙?加多少水?水多了怎么办?扔不远怎么办?还有什么东西也能黏在墙上?一次次的体验,看似只是好玩,但却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着不同材料的特性。沙池里的孩子筛沙子、堆城堡、修河渠,你永远无法猜测到他们会用手里的沙子创造出多少游戏。

环顾四周,其他幼儿也一样,投入、专注地游戏。有的坐在那里写生叶子、麦子;有的拔蒜、剥蒜、捣蒜、切菜,自己品尝蔬菜的同时也不忘喂喂园里的小兔子;还有的和面、磨豆子、磨辣椒,包各种粽子,树叶粽子、玉米包粽子,体验着农地里的快乐和幸福。

这里是孩子们尽情打滚的地方,这里是田野,这里是温馨的家……孩子们用蚊帐和床单支帐篷,用木棍架起一口锅,在滑梯下捉迷藏,在吊床上假寐,在藤蔓下钻来钻去,用几只空瓶子、一个汤勺玩“打击乐”……这里可以野餐、野炊、卖蜂蜜、看书、荡秋千……这里有一家三口,有兄弟姐妹,有蜂农和顾客,有厨师和服务员……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体验着互动、轮流、合作、分享、解决冲突等基本的交往技能。

(三)亲近自然——家长参与的户外亲子游

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并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他们需要走出幼儿园,回归大自然。因此,户外亲子游弥补了园内环境的局限性,孩子们在更大的自然中,全方位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和美丽,大气与细腻。家长们也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享受自然。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学习着,我们也在欣喜地分享着户外探索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观察天地运化,感悟万物呼吸,自然之美已深入骨髓,长在孩子和老师的心里。尊重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自主体验的过程,关注每个孩子兴趣的满足,真正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探索教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