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幼儿园风采>>课程建设
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创意想象 启迪心智”
发布日期:2021-05-06 09:48 信息来源:威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创造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树叶、每一个音符都可能成为他们创造的源泉。与此同时,3-6岁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其创造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坚持以“创意想象 启迪心智”为美术教育核心理念,旨在培养幼儿审美情趣,促进其智慧与心灵和谐发展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索之路,走出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窠臼,用创意想象为幼儿点亮多彩的童年。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2年建园开始,适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幼儿园以《纲要》精神为指南,开展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实践研究,在《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还未推广之前,幼儿园的课程是在不断自我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前行,我们参考了上海建构式课程以及南京整合式主题课程等国内优秀经验,创造性地研发适合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当下综合主题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的不足,发现了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美术教育价值与目标定位上忽视美术本体能力的培养,观念陈旧。

2.美术教育忽略环境、材料的教育价值,活动形式局限,忽略幼儿内在体验。

3.美术教育内容匮乏,缺少科学的指导评价。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我园自2010年开始进行创意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突破传统美术教育中材料、工具、内容、教学模式上的局限,构建了以“创意想象”为核心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园本课程。形成了适合3-6岁幼儿创意美术与综合主题教育相融合的资源,探索出将环境、材料、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活动评价与教育教学整体融合的技术路径与操作规范。打造了一支具有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使幼儿拥有快乐而富有创意的童年。

我们历经了观念重塑、架构创意环境、培养创意师资团队、研发创意课程方案、优化创意组织策略与评价等研究过程,让幼儿园创意美术园本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指向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观念重塑,为“燎原之势”储备“星星之火”

1.组建研究团队,开启创意启迪之门

每一个自愿加入研究团队的教师都对美术教育有着特别的爱好与追求,通过团队核心成员美术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教育行为的优化,产生胜任感,从而以一带十,将科学而先进的理念辐射到全园教师。

2.走出去请进来,开阔教师创意的视野

几年来,我们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内、省内多地参加幼儿园美术教学专题会议、培训、美术展等活动,给予教师专业的引领,同时幼儿园定期邀请上海美术教育专家入园实地指导与培训:共性问题进行全园讲座,个性问题进行面对面研讨、指导,对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的实施给予建设性的支持,使得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解决。

3.课题引领,提供教师创意施展的平台

以课题研究引领教育教学是我们构建园本课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们分别申报了国家、省、市级美术教育研究课题四项,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教学研讨,如“幼儿绘画色彩的使用”“借形想象和色彩的运用”“不同工具材料的开发利用与指导策略”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4.园内教研,提供教师成长的创意空间

幼儿园由核心团队成员带动的项目教研组,结合创意美术教育理念,进一步对其内涵、实施路径、策略进行分组研究,并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对优秀的经验及时进行梳理与分享。通过不断反思、实践,整个幼儿园形成了浓郁的美术教研氛围,教师队伍也逐步形成了能够进行初级指导、能胜任基本的美术教育活动、能开展美术教研创新三个梯队的教育力量。通过研究团队的组建与实效教研,培养了一批理念和行动上的先行者,如同“星星之火”的“火种”一般,为后续“创意想象启迪心智”研究“燎原之势”储备了基础的能量,并辐射带动更多的教师力量,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熏陶,唤醒幼儿富有创意的心灵

环境是默默地熏陶和陪伴,更是长久的滋养,别具匠心的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创意灵感的温床。用美的环境提升孩子的审美,让环境与幼儿展开“对话”,唤醒幼儿的心灵。

1.凸显色彩美的艺术空间

“创意想象 启迪心智”美术教育通过协调色彩、错落有致摆放物品、材料、展示作品等策略,加强色彩、形态、功能等美学元素的视觉冲击,丰富了幼儿审美体验和感性经验,萌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为幼儿提供了“整洁温馨、雅而有致”的具有创新、艺术、唯美的成长乐园。幼儿园将走廊色调、班级主色调进行了大胆选择,“淡蓝色”隐喻探究、海洋,“淡绿色”隐喻生机、活力,“淡黄色”隐喻温暖接受……因此我们采用淡黄、淡绿、淡蓝等温馨淡雅的色调作为走廊主打色,空中用藤编、树枝、贝壳等点缀;墙面用不同主题素材呈现,如有人文、建筑、物产、高科技、阅读、民俗等有着地域特色的作品与图片,打造了主题突出、风格鲜明的文化长廊与活动室环境。

2.展现创意美的赏识空间

展示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持和认可,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都会特别的自豪,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展示不仅是教师对幼儿创作的珍视,也是构建尊重与赏识的心理氛围的重要策略,让幼儿在无形中产生“我能行”的创作兴趣和意愿,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欲望。

(三)课程构建,让幼儿思维创意之花绽放

1.设置多样化的创意美术课程内容

为了使幼儿有足够的能力利用材料特性来表现自己的审美创造,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构建了小、中、大班创意美术课程方案,系统而全面地促进每个幼儿获得自身的成长。

同时,我们研发了“创意美术馆”“陶艺坊”“冠中画苑”“大千世界”“白石小屋”等23个项目活动,各个项目内容是开放式建构的,以可视、可操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需要的各种材料为课程基础,满足幼儿多感官探索世界的自然天性,是一种自主生成性的创作活动。幼儿随着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不断“对话与共享”,自然产生创造的意愿并投入其中。

2.研发美术活动材料,打开幼儿创意美术之窗

(1)利用自然材料,感受创意之美

幼儿天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本能,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和家长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和幼儿收集整理可以运用到美术活动中的自然材料,如:贝壳、鹅卵石、枯树根、树叶、果实、种子……根据自然材料的性质、特点,我们运用不同的表征形式,启发幼儿进行因“材”施“艺”,因“意”施“才”的创作,让幼儿在观察、思考、想象、表现、创作中,尽显个性。

(2)利用生活材料,体验创意之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散发古朴典雅之美的瓦片、水缸、酒坛、菜瓮;呈现简洁独特之美的瓶子、蛋壳、纸箱……就连家里废弃的锅、碗、瓢、盆等都可以充分利用,我们鼓励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一把破旧的雨伞摇身变成一只七星瓢虫的外壳;废弃的锅盖“乔装”变成可爱的米奇;爸爸的鞋子变成激情演唱的歌者……幼儿逐渐练就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一个富有创意的头脑。

3.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点亮幼儿创意的火花

一种材料,多种手段,一个主题,多种表现。幼儿审美创造是需要提供想象力支持和操作条件的,这种支持不仅仅是有了物质材料即可,更重要的是关注材料使用的经验。我们不仅研发了活动中材料的价值,也对材料的创意使用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撕、贴、敲、拖、泼、吹、抹、点、搓、拓、添、涂、滚、画、印、剪、喷、刷等手段进行创作,保护幼儿的童真,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感官去观察、发现、讨论、思考,逐步形成富有创意的美术想象,创造地表现美。。如:结合本地文化的图片写生活动《威海建筑物》,利用了水墨画、撕贴想象、版画、刮画、线描、水彩画、拓印、喷画、沥粉画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来创作,这种自由选择的方式,给了孩子充分发挥自我、彰显个性的空间。

4.探寻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夯实创意的基石

丰富经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有意识地利用每一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寓无限于有限,养童蒙于无形,启发幼儿通过视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受方式,积累丰富的经验,用于美术创作。如:从品尝酸甜苦辣过程中,感受不同味道带来的表情变化,从而通过美术活动进行经验再现。

善用观察:活动时,我们有意识地引领幼儿观察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帮助幼儿积累有关动植物、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的感性经验。  

妙用语言:活动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拓展思维空间,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如小班拓印活动,教师会用“让小纸团在颜料里洗个澡,然后在纸上轻轻舞蹈”的语言讲解技法;在水墨画创作中,教师用“让我们的笔宝宝先喝饱水,接着在盘边擦擦嘴,然后到纸上立起来用脚尖跳舞”等语言,让幼儿掌握用笔和用墨的小方法,有效支持了幼儿的表达和创作。

巧用方法:我们引导幼儿通过拓印、线条分割等方法来得到一个“形”,然后通过这个“形”来激发孩子的想象。通过“借形想象”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联想能力以及通过艺术的方式大胆表达的能力。如:在拓印活动中,幼儿用小汽车轮子蘸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我们引导幼儿观察错综复杂的痕迹,并鼓励幼儿借形想象,于是,一只只灵动的鸟儿、小兔跃然纸上,童趣而富有创意。

适度示范:我们在活动中灵活使用范画范例及呈现方式,如实物范例、动作示范、艺术作品范例、半成品范例、微课范例等,但不过多使用,避免限制幼儿思维,以帮助幼儿理解作画方法,激发创作兴趣。

5.运用恰当的课程评价支持幼儿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倾听幼儿对创造的表达,尊重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速度学习,并记录幼儿创造过程中的惊喜时刻,用欣赏、激励的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积极地创造过程中,获得丰富经验,并在不断的收获成功中爱上创造。

(1)故事档案“记录”成长

故事档案是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理念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即教师在活动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指向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精彩时刻,记录幼儿的成长。

(2)艺术节“展示”成长

艺术节是幼儿园为幼儿“秀”出自己的创意搭建的舞台,每学期的文化节也成了幼儿最期待的节日。通过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不断拓展自己对于材料创意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激发出再次创作的欲望。

三、效果与反思

我们的创意美术教育实践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课程的探索。凝练出“创意想象 启迪心智”为核心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理念;构建了以“创意想象 启迪心智”为核心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园本课程,形成了适合3-6岁幼儿创意美术与综合主题教育相融合的美术教育方案和活动指导策略;探索出将环境、材料、活动方式、活动评价与教育教学整体融合的技术路径与操作规范。

我们的创意美术教育实施主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以及项目游戏来实现,美术教育活动是在主题背景下,通过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的与主题相契合的美术教育活动。项目游戏活动是幼儿通过美术室、陶艺室、美术角等功能室进行自主生成性创作活动,满足幼儿运用多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支持幼儿的发展。

2.教师的成长。一是成为了环境的建设者,教师通过改变观念,学会了追随幼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以支持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实现课程目标;二是成为活动中的支持者。教师在实践探索中鼓励幼儿主动学习,赋予幼儿更多的信任和权利,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以更好地维持幼儿兴趣和创作的信心;三是成为专业的研究者。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活动表现,及时反思,不断优化教育行为,有效地推动着活动的开展。

3.幼儿的成长。创意美术教育活动让幼儿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从搜集材料到创作的过程,也是孩子在寻找、筛选、多感官感知的过程,积累幼儿的探索经验,充分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支持幼儿成为自己创造的主人,让他们成为有热情、有能力、有创意的学习者。

历经十年的不懈探索,为全市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树立了标杆。研究成果多次在省、市优秀期刊中进行专题报道,成果辐射到青海、云南、上海等地,受到市委领导、幼教同行及广大家长、社会人士的高度评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