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及动态管理 | |||||||||
|
|||||||||
区域游戏材料投放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常谈常新,尤其对于像明辰幼儿园这样一所新建幼儿园来说,丰富的游戏材料投放是支持幼儿游戏开展和提升教师游戏素养最基本的保障。开园前,我们通过教师培训研讨,确立班级五大常规游戏区,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明晰各级部幼儿年龄特点和各游戏区发展目标,初步预设区域环境创设,将每个游戏区里的关键观察点呈现墙面,给老师以观察提示。开园后随着游戏的开展我们发现,首先,教师预设的环境及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区域材料严重不足;其次,教师在游戏观察中暴露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游戏视而不见或干涉过多,不会观察指导幼儿游戏。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区域游戏材料投放中,希望能够从最基本的区域材料入手,打开幼儿及教师的游戏之路。 本次从“材料投放及材料的动态管理”两方面分享我园关于区域材料投放与管理的初步经验。 一、三步走实施材料分层投放 根据我园教师年轻有活力但专业游戏素养基础薄弱这一现状,我们实行“三步走分层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引领教师小步递进丰富区域游戏材料。 (一)第一步:基本材料投放 1.购买:我园每个班级设有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角色区、建构区五大游戏区。在学期初幼儿园集中购买部分材料,比如:益智区投放的桌面玩具;阅读区投放精选绘本和班级漂流绘本,学期中新增购买电力、磁力、拼装玩具等高结构游戏材料。 2.引领:为解决我园教师队伍年轻无经验,现有的游戏材料观察分析水平与幼儿游戏需求不平衡的问题,由分管业务领导根据小中大级部年龄特点制定“各游戏区材料投放一览表”,将每一个游戏区里最基本的游戏材料名称、图例、要求、完成情况一一呈现,教师只需依据一览表内容分别投放区域材料即可,减少年轻教师为投放什么材料而“发愁”的问题,同时保证各个游戏区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使用,为幼儿正常开展游戏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比如:益智区基本材料投放一览表,以拼图为例,同样投放形象拼图与几何拼图,但小中大各年龄段要求均不相同。形象拼图小班要求投放5-12块;中班12-24块,大班24-36块。几何图形拼图小班关注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以拼搭为乐趣,投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分割及组合并有提示图;中班理解对称图形,增加拼搭图片数量,关注图形解析能力,投放对称图形提示图;大班发展空间感及图形解析与组合能力、创意拼搭造型,投放图形组合轮廓图。 一览表的使用,规定每个游戏区固定和必须要投放的游戏材料,为年轻教师丰富区域材料提供最基本的抓手,此类材料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要材料,为幼儿的区域游戏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二)第二步:生活、自然材料投放 我们关注高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更关注生活和自然物等低结构游戏材料的价值。 1.自然物。我们抓住秋天的尾巴,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石头、树枝、松果、树叶等自然材料,让孩子们和自然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和可能。比如:在自然材料投放前,我们先邀请教师玩一玩树叶感知自然物的价值,研讨制定关于树叶的游戏活动思维导图,丰富教师游戏经验,再投放到区域中供孩子们进行游戏和创作。 2.生活物。发动家长的力量搜集雪糕棍、纸杯、果壳、纸盒易拉罐等生活废旧物品,挖掘低结构材料的游戏价值。 比如:纸杯游戏,小班幼儿将纸杯排成一排玩摞纸杯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精细动作;中班利用纸杯搭建饮料屋,大班将纸杯作为桥梁装饰物等,充实了建构区的游戏材料。 小班教师将勺子投放在区域游戏中供幼儿游戏和探索。此游戏已作为生活案例推选参评此次山东省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生活物品与民间游戏结合的“挑雪糕棍”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和探索热情。此案例也参与申报此次山东省优秀案例评比活动。 此类材料成为区域游戏的辅助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创意玩法居多,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第三步:课程延伸材料 我园尝试开展园本课程,并将课程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中,通过投放和创设与课程相关的游戏材料,丰富幼儿的区域游戏。比如: 大班本土文化课程“温泉的秘密”,研究温泉的形成、地壳的组成等,并将此内容延伸至区域中形成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幼儿自制绘本等游戏活动。 大班传统文化课程“古代服饰”延伸出青花瓷纹路投放至区域中,丰富幼儿对青花瓷和花布纹路的研究与探索。 小班身体生长课程“手、脚”等从主题墙游戏跳房子延伸至区域游戏中鞋子配对游戏,小脚丫游戏。 此类材料成为区域游戏中的调味品,随着游戏的开展和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对有能力的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将课程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丰富游戏材料、延伸课程内容、拓宽幼儿游戏经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二、一表格实现材料动态管理 区域材料投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成不变,学期初投放,学期末还是一样。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们依托“区域游戏分享记录表”形成“每日一反馈、每周一跟踪、半月一汇总”的材料动态管理模式,让区域材料动起来,活起来,不断生发新的游戏,继续深入丰富游戏材料。 (一)每日一反馈 每天区域游戏结束后,我们通常采用教师指定和幼儿自主两种方式邀请幼儿分享今天的游戏内容,教师依据分享内容做好幼儿游戏记录、关键问题引领、问题讨论、材料调整反思等。 分管领导每天查看教师记录的游戏分享表,采用“每日一反馈”的方式,将意见用红笔做好标记。比如,记录幼儿关键语言、分析游戏的教育价值、关键提问的方式方法、材料调整的方向等等,每天放学前将反馈意见拍照发布在群内供教师查看,帮助年轻教师发现分享记录表中的问题,提升教师对游戏材料调整及游戏指导的反思能力。 (二)每周一跟踪 分管领导依据“每日反馈”内容,每周进班查看教师游戏材料调整情况,了解材料调整进度及幼儿操作材料时的问题,现场指导督促教师完善游戏材料。 (三)半月一汇总 班级教师依据“每日一反馈、每周一跟踪”完善“基于分享角度材料调整档案”,将每一次材料调整的名称、图片、调整原因及材料调整后的图片梳理归纳形成“半月一汇总”,有的材料调整了一次,有的材料则会依据分享中发现的问题在多次调整中不断完善形成序列,让每一次材料调整都有所依据,让每一种游戏材料更适宜幼儿游戏。每月由分管领导择优邀请教师进行经验分享,让更多教师学习复制优秀经验,迭代成长。 此外,教师还需挑选一份本月分享记录表,附带3分钟小视频,根据指南引领表,形成区域观察记录,提升教师游戏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不足与成长 接下来和大家谈一下我们的不足和成长。 一个学期已然结束,我们也发现自己的稚嫩和不足,与成熟幼儿园区域游戏相差甚远。比如,我园教师能够依托分享记录表记录幼儿关键语言,但关键环节提问和游戏价值挖掘能力弱;教师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和行动,但描述游戏和对游戏行为分析能力弱。幼儿游戏日渐投入,但游戏表征及游戏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美工区、益智区、图书区材料日益丰富,但角色区和建构区材料仍需关注。 结合以上问题,首先,我们已对教师开展《指南》基本框架的学习和掌握,下一步将结合案例,分步细化《指南》每一领域的精细解读,帮助教师掌握每一个领域的关键经验,丰厚理论知识,为游戏分析解读奠定基础。其次,鼓励幼儿使用游戏表征记录表,给孩子们表征游戏表达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们喜欢说敢于说,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游戏经验水平。 从开园至今,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点滴变化:从材料投放的不知所措到按部就班调整更改;从对《指南》的陌生到对基本框架的掌握;从分管领导意见反馈的排斥到主动追问下一步如何开展等等,这些进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天踏实认真的坚持得来的,虽微小却为他们点滴进步而欣喜,接下来我们也将会一如既往踏踏实实,积极好学,让教师成长,让孩子幸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