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山东教育报]威海:幼小巧融合,链接助成长 | |||||||||
|
|||||||||
开学伊始,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送学团。“张老师,再见!”刚刚成为一年级新生的徐逸森,正对前来送自己上学的幼儿园张老师挥手道别。送孩子们入学的不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是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的老师们。 与此同时,一年级的教室里还坐着一批特殊的听课人员--附近生源流入地的幼儿园大班老师代表。他们走进一年级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就共育策略进行深入研讨。 近年来,威海市关注儿童连续性发展,关切家长心声,花大气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聚焦关键人物,打造幼小衔接“连接点”。针对幼小衔接联系不上、沟通不畅的问题,打通校长和园长、小学和学前两学段教研员、幼小业务领导和教研组长这三条关键通道,让关键人物发挥关键作用。组建由市区两级教研员、优秀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共32人组成的市级专家指导团队,构建起市-区市-教研联盟-幼小共同体四级贯通的联合教研网。小学和生源地流入幼儿园组成幼小衔接共同体,通过定期教师跟岗轮岗,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学习内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异同,寻找科学衔接的路径与方法。其次,细化衔接方案,构建幼小衔接“生长点”。结对园校教师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开展现场问诊-互动研讨-实践调整三段式教研,共同研讨如何唤醒、对接、利用学生在幼儿园期间积累的“五大领域”相关经验,指导一年级日常教学。同时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外部环境,开展“抱抱乐”“找朋友”等游戏,帮助学生熟悉环境、老师、同学,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再次,发挥课题引领作用,构建幼小衔接“增值点”。威海市教研院围绕幼小衔接阶段性发展问题,申报立项了《基于幼儿发展的入学准备策略研究》、《基于游戏的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和《生活+视角下幼儿全程式入学准备的行动研究》三个省级课题,以威海市“十四五”期间立项的30个“幼小衔接”规划课题为抓手,按照问题导向-实践研究-反思改进-成果推广的路径,开展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已遴选出79项幼小科学衔接课题阶段性成果在全市推广。 9月21日,威海市教育局下发《威海市深入推进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幼儿园、小学强化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切实做好幼小衔接的相关工作。 “下一步,威海市将从行政推动、教研引领两个方面协同发力,立足儿童本位,持续开展高效联合教研,通过强化督导考核和宣传引导,有力推动幼小衔接落地见效。”威海市教育局学前科科长张金金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