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构建同频共振五措施,助益幼到小无缝衔接 | |||||||||
|
|||||||||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 作为威海市市级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的一员,在省市级专家的支持引领下,荣成市第三实验幼儿园与青山小学成立幼小衔接共同体,从联合研训、课程互融、评价追踪、动态调试、案例孵化五大措施入手,双向同步开展系统化、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致力于践行幼儿园到小学的无缝衔接。 一、联合研训,变“单打独斗”为“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联合研训”是幼小衔接有效落地必须要坚持地原则。为使幼到小的过渡衔接,自然有序无缝隙,我们通过联合研训,密切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交流互动,变“单打独斗”为“研训联动””让幼小教师双向奔赴,实现幼小双向衔接。 1.凸显核心带动,助推全员共进 首先,我们成立了以幼儿园、小学主要负责人、骨干教师、幼小衔接课题组成员为主要成员的核心共同体,以大班教师、一年级教师为内核,其他教师为外核,组建核心推动小组,保证各项计划和方案能够同时落实推进,以点带面推进全员参与。为了互相了解双方教师教学模式,我们创设“园校课程体验月”,通过跟岗观摩的形式,小学老师了解了幼儿园如何开展自主游戏和教学活动,幼儿园老师了解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等,在相互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园校双方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达成游戏化教学的共识。同时,我们还将这些经验做法分享给责任区各幼儿园,带动责任区各幼儿园积极和各小学构建幼小共同体,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系列工作。(相片1) 2.甄选活动内容,夯实活动效果 每学期初,共同体成员共同研讨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重点、活动安排及具体要求,形成活动配档,逐月推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地稳步实施。为保证活动效果的实施,每次联合教研前双方甄选研训活动内容,围绕研训活动内容内容做足准备,以线上培训、线下观摩、研讨的方式,组织开展联合研训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价,夯实活动效果。例如幼儿园在入学准备方面从联合教研、主题课程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升了幼儿教师幼小衔的能力,为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夯实理论基础。青山小学聚焦入学适应教育,通过联合教研、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科学接的意识,促进园校双方充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二、课程互融,由“各自为政”到“双向融合” 幼儿园与小学一边是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课程游戏化,一边是班级化管理和分科教学,我们尝试课程互融帮助幼小双方教师认识到幼、小教学理念差异,遵循“整体性、游戏性、生活性、渐进性”原则,构建 “儿童立场,互通互融” 的课程互融。 1.主题研讨,明确融合点 本学期我们幼小共同体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组织了“我看幼儿园与小学的同与不同”主题研讨活动,老师们就幼儿园与小学双方课程、教学模式差异展开积极的交流研讨,共同探究幼小衔接课程的有效融合点,构建幼小衔接专题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实施内容,双向开展入学准备课程与入学适应课程,视各自为政为双向融合,让幼小课程更加融合。在第一阶段课程的实施中,我园开展了“你好小学”“探秘小学”“体验小学”等主题课程活动。例如: 3月份安排大班幼儿线上参观小学,初步熟悉小学环境;4月份,组织大带小活动,在与一年级哥哥姐姐的愉快交流中激发对小学的向往;5月份,小学老师入园,为大班幼儿进行小学生课堂初体验;6月份,带领大班幼儿走进小学,体验小学生课堂。这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课程地实践探索,打通了入学准备课程与入学适应课程地临界点,实现了幼小无缝对接。(相片2) 2.纵向分解,减缓坡度性 在了解幼小不同之后,幼小共同体成员基于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指导意见,纵向分解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发展目标,减缓幼小过渡坡度。厘清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目标中的发展线索,将各项要点细化到每个年龄段。如:入学准备课程中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小班“对书写有初步的兴趣”;中班“感知图画和文字的用途,增强阅读书写兴趣”;大班“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小学一年级老师为大班幼儿示范正确的“双姿”,帮助幼儿掌握规范的握笔姿势和坐姿,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片3) 三、评价追随,让“一人一档”推“持续发展” 课程互融后,制定与课程标准一致的评价体系,成为幼儿园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与发展的持续性”的共识下,从小班开始建立“一人一档”,构建评价追随举措,从家、园、校三个层面,对幼儿追踪评价,推动其持续发展。 1.遴选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体系 结合幼小衔接中幼儿“四方面”发展的需求和家长对幼儿发展的要求,幼小衔接评价内容确定为:身心发展—包括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方面—包括良好习惯、生活自理;社会交往—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能力—包括语语言表达、读写能力、科学探知等,同时细化评价指标,编写了内容系统性强、指导性强的《幼小衔接评价手册》,确保评价更科学。(相片4) 2.铸实追踪评价,推动幼儿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将《幼小衔接评价手册》适时发放给幼儿家长、幼小教师对幼儿进行追踪式评价。首先幼儿园将评价内容与一日活动各环节融合,从幼儿入园就开展跟踪观察,建立一人一档,每天记录、每周汇总、每月评价;其次每月向家长公示幼儿评价结果,并请家长在家长评价栏目中对幼儿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所有的评价表存放到孩子的成长档案中,跟随幼儿一直入小学。到了小学后,小学教师查看孩子的评价表,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继续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一年级结束。追踪式评价推动幼小衔接课程更科学、更完善,为幼儿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动态调适,转“按图索骥”为“量体裁衣”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因而课程的实施推广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因地制宜,我们主张根据通过追随评价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结合儿童的发展情况和教育需求情况,不断调适实施幼小衔接内容和方法,量体裁衣。 1.调适基于发展,因人施教 不同区域不同园校甚至不同班级的孩子,原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也各有千秋,在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家长、教师、孩子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孩子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提升状况,查漏补缺,调适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儿童的行为,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和教育契机,共同体成员集体研讨后,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让幼小衔接活动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发展需求,助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帮助他们实现由幼儿园小朋友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平稳过渡。 2.调适基于评价,扬长补短 我们幼小共同体推行的从幼儿园小中大三年到小学一年级的追踪式评价体系,能够让我们更客观清晰的了解预设的衔接活动内容的实践效果,对于实践效果较好的衔接内容和方法,及时优化推广,对于实践效果不佳的内容及时调整或者替换,确保幼小衔接的实效性。如:在大班“社会准备”主题中的“任务意识”,原设计中有“我当小记者、小导游”等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经验有了一定的差异。我们对“社会准备”主题框架进行了调适,将内容调整为“我的任务单、我当小值日”等,引导幼儿自己计划适合自己的任务并完成,与幼儿生活更贴近,更能激发其任务意识,推动社会性发展。(相片5) 五、案例孵化,炼“典型经验”提“科研潜力” 为鼓励幼小教师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助力教师专业提升,我们建立幼小衔接优质案例孵化举措,梳理提升省、市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优秀案例,鼓励共同体教师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助力教师收获自己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小组、核心共同体以及园内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都是市学前教育领域的领头人。作为共同体成员,青年教师可以更直接地向名师学习,在资深名师引领下,幼小共同体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优秀案例孵化的催化剂。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有机融合,使共同体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聚力成长,加速成长。(相片6) 通过两年多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我们通过山东学前教育网、荣成市学前教育网、荣成教体局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20多个幼儿活动音视频、10多个热点话题专题讲座视频、40多篇好文推荐等,其中论文《多辟蹊径,有效倾听》发表在教育学文摘,《幼小衔接视角下入学准备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发表在《教育学文摘》上;优课 《入学前幼儿专注、倾听能力的培养》被评为威海市优课一等奖; 成果《基于家、园、校三方同频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被评为威海市幼小衔接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等奖。同时我们也深切的意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应该是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幼儿园需要衔接前置,将入学准备贯穿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全过程;小学则要衔接下沉。所以在今后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继续以幼小衔接共同体为主阵地,把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幼小衔接的目标,着力搭建“脚手架”,设置“缓冲期”,帮助儿童实现绿色过渡、平稳过渡,在幼儿园小学双向联动为保障的情况下实现幼小无缝衔接的软着陆。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