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劳动素养课堂,探索劳动教育模式 ——我市举办小学劳动教育素养课堂专题研讨会 |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劳动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导向,注重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我市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实现以劳动教育为驱动,构建“五育融合”新格局,谱写新时代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10月11日,市教研院在威海高区第一小学召开全市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落实劳动素养的劳动课堂”。劳动教育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共1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参观了高区第一小学生产劳动成果展示区,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水耕栽培、太空种子种植及药食园建设等特色项目,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与科技、生活的深度融合。随后,是课堂展示环节,三节精彩课例围绕“落实劳动素养的劳动课堂”专题,以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为载体,生动地诠释了如何在劳动课堂上有效的达成劳动素养的目标,赢得了现场教师的一致好评,让参训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一节“好课”的标准,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聚焦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课堂教学质量。茶歇期间,生活劳动教育成果成为亮点——阶梯教室门口的饮品点心制作、天井院“十道菜”技能展示,生动诠释了“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实践价值,为参会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 下午的活动中,高区第一小学劳动课程素养深耕的实施路径、高区沈阳路小学的“七彩3+4+N”劳动教育模式、威海市锦华小学的“134”劳动教育集备模式、乳山市大孤山镇中心学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体系、经区皇冠小学素养落地的劳动课堂新样态,5所学校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劳动教育的特色实践、创新举措以及育人成效,为参会教师们在落实劳动素养方面带来了深刻启发,为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智慧。 最后,市劳动教育教研员做《落实劳动素养的劳动课堂》专题报告,为如何在劳动课堂上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策略指导。并倡导各区市应继续加强特色劳动课程建设,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百花齐放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威海市劳动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有1个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校和18个市级实验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各区市劳动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威海市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顶层设计与专业引领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构建“基础+特色+拓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平台,推动劳动教育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载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