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简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网>教科研简讯
项目化引领新探索 校本育人启新篇
——威海市举行小学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25-10-29 15:30 信息来源: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秋意渐浓,研途芬芳。为深入推进校本课程的项目化实施,近日,各区市校本课程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计130余人齐聚威海市塔山小学,共同探讨如何以项目化实施校本课程并全面展现各区市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探索成果。

课例展示:项目驱动 真实情境促成长

文登教研中心蒋仁玲老师以《探秘文登学——文士登山》课为例,展示了校本课程与研学的融合育人路径。课程采用“故事激趣-任务驱动-实地探究-创意展示”四阶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文化场域中完成“发现-探究-表达-创造”的学习闭环,深化家乡文化认,培育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

塔山小学苗爱华老师以《小麦的一生》项目式学习为依托,执教公开课《争当麦田小卫士——设计生态驱鸟装置》遵循“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深入学习优化问题”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将生态平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驱鸟装置方案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通过问题驱动学科融合,用生活逻辑重构知识体系,让学习成为生命成长的自然历程。

经验交流:区域联动,项目实践谱新篇

五位老师分享了学校在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层面的成果经验与深度思考。

鲸园小学宫莉莉老师分享了学校项目式学习实践的整体架构和“五步教研六步闭环”实施路径,并以“我为家乡代言”项目化学习案例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从现实问题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完整实施路径。

荣成市实验小学鞠文玲老师以《海草房屋顶的秘密》为主题,展示了一场始于好奇、成于探究的项目化学习深度实践。通过从“驱动性问题”到“子问题链”的逐级破译,带领学生以家乡非遗小使者身份破解海草房屋顶的‘生态密码’与‘文化基因’,创作了一份能打动同龄人的《海草房守护指南》,深化了学生对乡土建筑文化的理解,实现从知识探究到文化传承的跨越。

经区曲阜小学王圣涛老师依托“耕创·养正”校本体系,以《办一场“成长·蜕变”蚕博会》项目化课程为载体,通过“建模-论证-实践”循环路径,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观察、数据收集、信息检索等活动,培养劳动与审美素养,实现知识深化与综合素养提升,彰显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解决式学习核心特征。

高区科技小学王靓老师依托《“上下五千年”丸泥》课程,分享《五维融合,泥塑千年》项目化学习。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通过“泥塑讲历史”,串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明密码。学生通过了解—探究—创作三阶美育浸润,实现从审美感知到文化自信的进阶成长。

临港区蔄山小学邹炎君老师聚焦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难题,立足STEAM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化设计思路,打造《候鸟瞰世界 云翼无人机》科创课程体系。通过PBL项目式学习,构建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进阶性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编程指令与家乡文化特征结合,破解了学生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科技恐惧"到"文化信使"的蜕变。

五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为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提供了鲜活样本,更点燃了教育创新的星星之火,引领各区市、各学校在校本育人路上继续探索。

专家引领:AI赋能,课程发展明方向

威海市小学校本课程教研员以《AI时代下的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为题作专题讲座。她以“What”“Why”“How”为逻辑主线,系统阐释了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背景意义、核心特征及实践路径。她强调项目化学习应始于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探究获取解决方案,最终创造出一系列可触摸的产品。她以“我如此热爱威海”项目化学习为例,深入剖析了项目化学习的全流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AI赋能"的实践方向,为威海市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注入了创新动能。未来,威海市小学校本课程团队会继续深挖乡土特色课程,把知识种在学生的“生活土壤”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把教师从“教书匠”变成“课程设计师”,着力推动项目化学习向纵深发展,形成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