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研简讯 |
|
| 威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质量下乡百校行活动圆满举行 | |||||||||
|
|||||||||
|
为切实将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理念与要求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我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1月5日,威海市初中信息科技专题培训会在威海市高区祈顶山学校成功举办。各区市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活动,高区祈顶山学校吕孟君老师执教的公开课《智慧大棚温度控》,以农业生产中的真实需求为切入点,巧妙地将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核心算法等知识融入智慧大棚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温度控制系统模型,利用编程软件和物联板硬件实现对智慧大棚温度的精准调控。威海市新苑学校梁彦老师执教的公开课《数字身份辨设备》,紧扣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这一核心,从学生熟悉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入手,通过“设备身份大揭秘”“数字信息找不同”等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设备的数字身份标识,理解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原理。两节课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具体任务之中,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方法的理解,课堂效果好,获得与会教师高度评价。 在分享交流环节,荣成市第二十五中学冯丽娜老师以《新课标引领下初中“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大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为题,从大单元教学内涵出发,通过拆解目标、创设情境与跨学科任务,对该单元进行了系统规划。文登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马鹏涛老师以《新课标视域下AIGC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为题,聚焦AIGC的应用,结合实例分享了如何将AIGC融入课堂以辅助学生创意设计,并探讨了相关挑战与对策。乳山市府前路学校陶日老师《以创新教法,提升实效:<过程与控制>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为例,提出通过梯度化、趣味性任务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经区西苑学校于娜老师以《信息科技新课标下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型课堂设计与实施》为题,强调真实情境的桥梁作用,从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与评价方式等角度,介绍了如何构建实践性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科技应用能力。四位教师的分享均体现了在新课标指导下,信息科技教学在单元整合、技术融合、教法创新与实践导向方面的积极探索。在讲座环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于兴华老师以《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内容重构——以〈直播网络我来建〉单元为例》为题,深入解读了大概念教学的备授课难点,并结合《直播网络我来建》案例,详细阐述了内容重构的方法步骤,展示了“逻辑+情境”双主线的单元课时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信息科技教研员以《基于新课标的初中信息科技学业考试评价研究》为题,紧扣新课标学业评价要求,剖析了当前初中信息科技学业考试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思路,使与会教师对新课标视域下的信息科技学业考试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下一步的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次培训紧扣新课标要求,帮助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了“以项目为载体、以素养为目标”的实践路径。不仅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范例,更激发了对信息科技教育价值的深度思考,未来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探索课堂创新,助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