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研简讯 |
|
|
“衔”而有点,“接”而有方,幼小携手助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 ---威海市举行省幼小衔接实验区阶段展示与研讨活动 |
|||||||||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威海市深入推进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营造科学衔接新生态,探索幼小衔接深度融合的路径,11月6日,威海市省幼小衔接实验区阶段展示与研讨活动在经区皇冠小学举行。各区市学前教研员、小学教研员、骨干教师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幼小衔接新生态。 一、多维课堂展风采,衔接实践显实效 两个幼小衔接共同体四位老师分别围绕“自信表达”与“习惯养成”两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展示。经区皇冠幼儿园隋姣姣老师执教绘本课《大城市里的小象》,让幼儿在大胆表达中感受坚持勇敢与互助温暖,建立对小学新环境的期待;经区皇冠小学陈燕燕老师执教绘本课《小老鼠和大老虎》,以递进式环节夯实幼儿表达基础,助力学生语言能力进阶与健康同伴交往认知建立。文登区龙港实验幼儿园陈泳伊老师的《我是整理小达人》,以情景导入和实操互动,让幼儿掌握分类整理、科学收纳技巧;文登区峰山小学孙婷婷老师的《一起 “趣” 整理》则创设情境,通过小组比拼、儿歌记忆等形式,提升整理习惯的科学性与延伸性。四节课均基于真实学情,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推动了双向科学衔接。 二、聚力共研传妙招,赋能衔接启新思 威海市望岛小学刘爱静老师、荣成市府新小学王小英老师、临港区草庙子镇中心幼儿园滕青老师分别结合实践分享了幼小衔接的特色经验。刘爱静老师以《“童谣”为桥 双向衔接促成长》为题,聚焦学校幼小衔接“童谣启智润心”课程的实践与成效,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环境建设、课程实施的创新做法、“成功体验式”课程评价等方面,分享了幼小衔接课程的经验做法。王小英老师围绕《“零起点” 专注力培养策略研究》,从问题溯源定位专注力发展起点、科学调研打通衔接断点、双轨融合培育专注力品质等方面,给出了可操作的新生学习适应方案。滕青老师则以《大班幼儿餐后环节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为题,从幼儿餐后自我服务现状问题出发,详细介绍了让幼儿看见自己的“小不足”、让幼儿想出自己的“好办法”、多路径助推幼儿行为内化与习惯养成等经验做法,有效培养了幼儿生活技能与自主意识,为幼小衔接筑牢生活准备基础。三位老师从不同维度发力,为科学衔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 三、专业引领明方向,凝心聚力促深耕 市教研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做《基于〈指南〉和〈课标〉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思考》专题讲座。讲座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从幼小衔接政策导向、衔接点比对与分析、幼小科学衔接的实施路径、策略与案例等方面,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专业引领,让与会者对“科学衔接”的内涵与实施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最后,市教研院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她以幼小衔接的目的为切入点,呈现了本年度两次幼小衔接调查数据的对比,肯定了幼儿园和小学前期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探索与成效,并提出了下一步幼小衔接的课程开发内容和方向。 本次威海市省幼小衔接实验区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堂实践展示、特色经验分享与专业引领,搭建起多元教研交流平台,沉淀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衔接经验。各幼儿园和小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探索,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常态化举措,持续优化衔接内容与方式,推动实验区建设走深走实,为儿童平稳度过成长过渡期、全面发展筑牢教育保障。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