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实验区建设 |
|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 威海“阳光大课间”玩出新名堂 | |||||||||
|
|||||||||
|
在后峰西小学,明媚的阳光洒遍整个校园。下课铃响后,孩子们走出教室,奔向操场,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一场持续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准时开始,校园瞬间变成了热闹的运动乐园。 所有同学迅速列队,开启体能训练,孩子们在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50米跑等项目中享受运动,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处处是跃动的身影,呐喊声、笑声、跑步声环绕耳畔,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足球、篮球区域更是激情四射。带球奔跑、精准传球、灵活颠球……运动“小健将”们正专注练习,动作有模有样。“我们上午下午都设置了大课间,让孩子们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增强体质。”后峰西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在祈顶山学校,红绿相间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基础体能练习——1200米耐力跑,不少学生额头上挂满汗珠,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坚持,磨炼耐力。在孩子们看来,坚持运动让他们更有精气神了,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为把大课间这30分钟发挥最大效能,我们给孩子们量身制定了‘基础体能+专项强化’的‘运动套餐’。”祈顶山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刘增升介绍,各年级分时段进行耐力跑,并适当提高强度,逐步增加跑动速度和单次跑动圈数,科学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各级部轮换进行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等中考体育及体质测试项目的精准训练。整个过程由体育教师统一指挥、专业指导,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全程跟班,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我市推行课间改革、打造活力校园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和“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我市充分发挥“双试点”优势,在全省率先“破题”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活动改革,聚焦学生素质提升,从时间保障、课程供给两方面发力,开展 “阳光大课间”活动,全面实行中小学“15分钟课间”,探索30、60、90分钟长短弹性课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运动时间,让运动成为学生们的生活方式。 我市通过“延长小课间、增设大课间”组合拳,确保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小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各学校、各年级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丢沙包、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以及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五子棋等棋牌游戏,让学生乐玩、善玩、会玩。此外,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足球、滚铁环、竹竿舞等特色体育活动,让运动有趣而多元,丰富校园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在大、小课间上下功夫,我市还引导各学校优化完善体育课,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其中,小学1、2 年级在原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体育活动课,其他年级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2节体育活动课。并将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学生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固定为“体育课”,让学生能系统学习和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课间改革,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快乐成长,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练意志,让校园焕发青春朝气。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探索实践结出硕果,据了解,全市学生健康抽测优良率、合格率、平均分均排名全省前列,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经验在全省作典型交流。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