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暖心托管 乐享假期
暖心托管 乐享假期 | 乳山银滩高中“走进山海”地质生态研学纪实
发布日期:2025-02-14 09:05 信息来源:威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地理实践力是指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并分析推理,培养空间思维、环境适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寒假期间,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选派部分师生前往岠嵎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展了“岩石会说话”的地理研学活动。岠嵎山拥有 24 亿年地质历史,以其花岗岩峰林、古地震遗迹和山海变迁密码成为地理实践教育的天然实验室。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岩石采样和地质分析,深入了解地质演变过程,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增强了团队协作和环境意识。

第一篇章

花岗岩里的时光密码

银滩高中马桥老师以岩石圈物质循环为切入点,结合大学地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岠嵎山的形成过程以及花岗岩晶体颗粒大小存在差异的原因。

在研学过程中,马老师指导学生使用地质锤采集花岗岩样本,通过亲手触摸和细致观察,同学们对花岗岩的质地、颜色和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冯彦斌同学在登山途中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石英矿物,马老师借此机会向同学们解释道:“这些石英晶体的形成,正如慢火熬制的浓汤逐渐析出糖霜,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为矿物的充分结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同学们被眼前的自然奇观深深吸引,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马老师进一步讲解了风化作用,帮助同学们理解岠嵎山怪石的形成机制。她指出,由于花岗岩形成年代不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浆冷凝时因体积收缩产生的节理差异,加上外部的风化、重力崩塌和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形成了岠嵎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石柱和石蛋等地貌景观。

通过实地观察花岗岩峰林,同学们将其与课本中学习的喀斯特地貌峰林进行对比,探究了两者在景观特征和成因上的异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这两种地貌景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真正将课本知识融入了现实。

第二篇章

峡谷中的沧海桑田

岠嵎山景区沿一条幽深的峡谷蜿蜒展开,李子超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峡谷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通过高处俯瞰和实地踏勘,同学们验证了课堂所学知识,深刻体会到地理学习的实践意义。

峡谷中堆积的大块岩石是崩塌作用的产物。公元495年和1046年的两次地震加剧了崩塌作用,使其特征更加显著。李老师进一步讲解道,岠嵎山的流水侵蚀地貌不仅包括峡谷,还有冲沟、瀑布等多种形态。通过实地考察和师生互动,同学们深入理解了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

李老师还讲述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岠嵎山地区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再到湖洼、最终回归陆地的复杂演变过程。随后,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寻找海洋留下的痕迹。同学们发现了多处海蚀洞,房金阳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详细解释了高山上海蚀洞的形成过程。

第三篇章

生态保护的未来之战

岠嵎山以其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并于2002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教研中心王亮老师介绍,岠嵎山的天然植被以山地低矮黑松针叶林为主,景区空气清新,富含氧离子,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付格宇同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了山地低矮黑松针叶林的形成原因。

在研学途中,同学们发现部分黑松林出现枯死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所致。这是一种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毁灭性森林病害,已被列为中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对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王亮老师进一步讲解了外来物种入侵和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并普及了防治森林病虫害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在行进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一块2022年森林质量提升项目的指示牌。房金阳同学朗读了指示牌内容,李子超老师和马桥老师从生物多样性角度阐释了森林质量提升的内在规律,并引导学生为景区造林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